The blog post is in its original language. Translate

【家居防霉防潮全攻略】秋冬控濕保清新法寶 illustrative image
踏入 11 月,香港天氣普遍轉為乾爽多風,惟夜晚及日間溫差大,仍可能令室內相對濕度於晚間回升;加上近間中下雨,防潮防霉仍不可鬆懈。香港天文台長期資料顯示,11 月平均相對濕度約在七成水平,屬不算潮但未至乾燥的區間;若通風與排濕配合不足,牆角、衣櫃背及窗框位置仍易凝結與發霉

一、控濕先行:把濕度壓回安全範圍

1)開窗要識時機 中午前後較乾的時段短促交叉換氣;若外界潮濕或近大路塵多,縮短開窗時間並改以機械換氣/抽濕配合。留意空氣質素健康指數(AQHI),選擇污染較低的時段換氣,減少把街外污染與濕氣同時帶入。

2)抽濕機定位與運作 抽濕機與牆身保持≥20 厘米距離,重點部署於衣櫃附近、床尾與窗邊陰面等易結露位置;長時間無人在家時,建議以自動恒濕模式維持濕度約 50–60%。選購與估算效能時,須留意廠方標示的抽濕量多在 30 °C/80%濕度的實驗環境量度,與實際家居條件可能有差距。

3)避免製造新水氣 晚間烹飪、淋浴後立即開抽氣扇/稍開窗;室內晾衫應配抽濕或改以戶外晾曬,減少長時間高濕環境。

二、阻斷霉根:對症處理高風險部位

1)窗框與牆角(冷表面) 金屬窗框、北向外牆與冷巷位最易表面結露。建議:

  • 每天抹走冷凝水,保持乾燥;
  • 視需要在冬前檢查與更換密封/防風條,減少「暖濕室內空氣」接觸冷表面所致的結露循環;
  • 長期陰暗位可加裝低速循環扇,以減低局部冷點。

2)衣櫃與床底(密閉、少風位置)

  • 衣櫃背與牆身預留 5–8 厘米通風;
  • 以乾燥劑(矽膠、氯化鈣)+抽濕機混合策略,定期更換或曝曬乾燥劑;
  • 床底避免全封死,有床箱者可定期開啟通風。

3)浴室與廚房(高濕源)

  • 淋浴後持續開抽氣扇 15–20 分鐘;
  • 檢查矽膠邊與去水位,及早修補滲漏;
  • 輕微霉點:以1:1 白醋與清水或 70% 酒精抹拭(先做小範圍測試),頑固者再用合規漂白劑(按標示稀釋)處理。

三、清潔與保養:把霉源與黴味一起清

1)「先乾後淨」程序 任何深度清潔前,先以抽濕或通風,乾燥後再清洗/消毒,可減少清潔過程的再滋生風險。

2)織物與床品 被袋、枕袋、床單每兩星期以60 °C 熱水洗滌;枕頭與被芯視材質曝曬或烘乾。家有敏感人士或寵物者,可增至每周一次。

3)家電與濾網

  • 抽氣扇/抽油煙機:定期清除油垢與塵積,保持風量;
  • 空清機濾網/抽濕機濾網:依建議週期清潔或更換;
  • 抽濕機選購/用後成本:留意濾網/過濾組件與電力消耗。

四、判斷與修復:何時要找專業

1)反覆長霉或懷疑滲水

  • 牆面出現水跡、起泡、霉帶延伸,或踢腳線持續潮濕,屬水份來源未解決,應優先找出滲水/冷橋成因再行處理。

2)裂紋與爆灰

  • 乾季常見的細幼收縮裂與結構性裂縫不同;如裂縫快速擴大、呈斜裂或伴隨明顯滲水,應及早求助專業檢查與修復。

11 月的香港日間偏乾、夜間仍可回潮,加上年際波動及家居冷表面結露,霉菌風險依然存在。把濕度控制在 40–60%、減少結露、提升局部氣流與養成規律清潔,便能把發霉與黴味風險大幅壓低;同時,對可疑滲水與異常裂縫保持警覺,必要時交由專業處理,才能長久保持室內清新乾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