该博客文章为原文。 翻译

【秋末牆身爆裂】乾縮還是滲水警號? illustrative image
踏入十一月,天氣漸涼亦漸乾,不少住戶發現牆身出現一道道細縫:有的如蛛網般散開,有的沿門框或窗邊延伸。這些裂縫到底只是氣候乾縮的自然現象,還是滲水或結構問題的警號?要正確判斷,必須先了解牆體材料在季節轉變下的變化。

一、為何秋冬特別容易出現裂紋

隨着濕度下降,牆身水分蒸發導致體積收縮,便會形成細幼裂紋。這種裂縫通常只有髮絲般幼細,分佈平均、顏色一致,屬於批盪層乾縮現象,並不影響結構安全。另外,建築物本身的混凝土及金屬構件會因氣溫改變而熱漲冷縮,若不同材料的伸縮幅度不一致,接縫處就容易出現縫隙,常見於窗邊、門框及梁底。然而,若裂縫伴隨牆面起泡、變黑或有滲水痕跡,問題就不只是乾縮那麼簡單,可能與外牆滲水或喉管漏水有關,長期潮濕會令批盪層鬆脫甚至爆灰,需要盡快處理。

二、如何分辨裂紋性質

最常見的乾縮裂紋,一般只影響表面,清潔後用修補膏填補、重新上漆即可; 出現在門邊或窗邊的接縫裂紋,多由熱漲冷縮引起,應使用具彈性的填縫膠修補,讓牆身能夠微幅伸縮;若裂縫顏色較深並伴隨水漬或剝落,則屬滲水裂紋,須先查清水源再進行修復; 而當裂縫寬度超過三毫米、呈斜線貫穿牆身,或位於柱、樑、樓板等結構位置,則可能是結構性裂縫,不宜自行修補,應立即請專業工程人員檢查。

三、家居自檢三步法

第一步,觀察裂縫位置與走向。牆中央的多屬表層乾縮;靠近窗邊或浴室外牆的,則要留意雨水或喉管滲入;若裂紋橫跨多面牆或延伸至天花,須提高警覺。 第二步,記錄裂縫長度與變化。可在裂縫兩端輕點標記及寫上日期,若數星期內裂縫明顯擴大,代表問題仍在發展。 第三步,維持穩定的濕度與溫差。過度抽濕會令批盪層過乾而收縮,建議把室內相對濕度維持在百分之四十五至六十之間;使用暖氣時亦應避免溫差過大,以減少牆體反覆伸縮。

四、修補與預防建議

細微裂紋可先用軟刷清除灰塵,待乾後塗上修補膏或微彈性油漆;若牆面需要重漆,宜選用具防潮防霉功能的乳膠漆。接縫裂紋則以丙烯酸或矽膠類填縫劑修補,避免使用過硬的膠料導致再次開裂。懷疑滲水的情況下,應檢查窗台、外牆瓷磚及浴室牆角是否有縫隙或滲痕;若懷疑牆內喉管漏水,應交由註冊水喉工或工程師檢查,切勿單靠批灰遮掩,以免延誤處理。

牆之寶首選:牆之寶

  • 形式:泥漿狀/膠狀補牆物料。
  • 優點:
    • 價錢相對平易近人。
    • 操作簡單,適合 DIY 初學者。
  • 注意/缺點:
    • 效果或耐久性可能不如專業用大型批灰物料(如平底漿)那麼持久。
    • 若牆面基底或滲水/結構問題未解決,僅靠補物料可能治標不治本
    • 適合較淺裂縫或洞穴,不宜用於大面積滲水/結構裂縫場。

五、何時要請專業協助

若裂縫寬度超過三毫米、伴隨牆面變形或滲水氣味,或出現在承重牆、樑柱位置,應盡快聯絡合資格專業人士或屋宇署進行評估。及早處理能避免進一步結構受損,也免除日後更大維修開支。 秋冬交替期間,家居由潮轉乾,牆身出現細裂並非罕見,只要確認屬表層問題,待氣候穩定後再行修補即可。然而,一旦裂紋持續擴大或伴隨滲水,就必須盡早找出源頭。保持室內濕度平衡、定期檢查牆面狀況,是延緩牆身老化與防止滲水的最佳保養之道,讓家在乾季亦能穩固如新。